国足重建计划,10月前选帅到位,热身赛加强对抗性
记者陈永报道。中国足协于7月25日发布了2025年下半年国际足球邀请赛承办赛区的征集通知。根据通知,国足赛事的选定时间为10月6日至14日、11月10日至18日,即国际足联10月和11月两个国际比赛日的时间段。随之而来的是国足的选帅工作,计划在10月之前完成,此外,9月的国际比赛日将不再进行集训,这一举措标志着国足的重建开始加速。
自伊万科维奇卸任后,久尔杰维奇接手指挥了月初的东亚杯,但他未来的职责将转向2007年龄段的国家队,因此,国足将迎来新一任主帅。之所以选择不在9月进行集训,部分原因在于U22国家队将参与U23亚洲杯预选赛,这无疑为选帅工作争取了额外的一个月时间。
目前,国足的候选主帅人选已有明确消息,其中,伊万科维奇推荐了前克罗地亚国家队主帅斯蒂马奇。斯蒂马奇曾是克罗地亚队的队长,并且在2012年7月接任国家队主帅,后期还执教过印度队。他的战术风格偏重防守,并注重身体对抗,但进攻组织能力较弱。从现阶段国足的需求来看,他的防守导向风格似乎较为符合。然而,国内舆论对东欧教练的反应较为消极,尤其是在扬科维奇和伊万科维奇执教之后,球迷普遍希望新任主帅能是长期在西欧执教的教练。
事实上,国足选帅的困境还在于资金问题。现阶段预算大致控制在100万到200万欧元之间,这个数额对于全球范围的教练来说,属于一个不算低的数字,但却难以聘请高水平名帅。而且,由于公众对主帅的要求过高,这使得足协在选帅时陷入了矛盾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足协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一些性价比更高的欧洲教练,特别是来自西班牙和德国的年轻教练。
在选择主帅的同时,足协必须全面考察候选人,包括其技战术风格、临场应变能力、管理更衣室的能力以及如何处理压力等。除了这些基本要求,领导力和沟通能力也是决定主帅最终人选的重要标准。中国足协如今的管理模式有了显著变化,更倾向于扮演“政委”的角色,激励球员的拼搏精神和凝聚力,这一策略在过去的18强赛中获得了一定的成效。至于技战术层面的决策,足协表示将完全尊重新任主教练,尽管在有疑虑时会主动进行沟通,而非强势介入。为了避免未来的分歧,足协与新主帅之间需要达成一致,并形成明确的合作机制。如果新主帅拥有足够的掌控力和影响力,足协自然乐意支持他的决策。
MILE除了选帅问题,国足备战工作的质和量同样备受关注。回顾上一个比赛周期,国足的备战准备显得相当不足,尤其是在亚洲杯、36强赛及18强赛之前的热身赛质量堪忧。2023年3月、6月、9月和10月的8场热身赛均未能达到预期效果,尤其是10月的大连热身赛,竟然没有承接方,中国足协不得不亲自介入主办。更为糟糕的是,当时的对手实力相对较弱,难以激发国足的斗志,导致球队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,这种状态延续至亚洲杯,并最终导致了扬科维奇的下课。
最近,在本报举办的百年名校足球精英交流赛期间,李章洙在采访中提到国足备战问题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。他认为,国足通常选择东南亚弱队进行热身比赛,即使赢得比赛,这样的胜利又有何意义?相比之下,韩国队则会与巴西或欧洲的强队交手,即使输球,他们也能从中总结经验,进而提升实力。
因此,主教练的意见对于备战至关重要,中国足协应与主教练充分沟通,避免与实力较弱的对手交手,转而选择实力相当或更强的队伍。虽然这样的比赛成绩可能不会理想,但这能够为大赛做出更好的准备。然而,问题也随之而来,如果因怕舆论压力而选择与弱队交手,最终在大赛中表现不佳时,舆论压力可能会更加猛烈。
最终,关键的一点是:中国足协和国足在下一个周期的备战过程中,必须确保每一场热身赛都得到充分重视和保障,做到全力以赴。每场热身赛都要当作关键战来打,只有如此,国足在真正的大赛到来时,才能在心理、节奏和对抗方面做好充分的适应,低质量的热身赛无法为国足的出色表现打下基础。
在NBA,不是只有爆炸扣篮和三分雨才值得称赞。还有一类球员,他们的细节处理、动作质量、节奏变化和技术选择几乎挑不出错。他们的运球不多余,投篮角度精准,脚步安排合理,哪怕一个小转身都藏着门道。这5人,不靠表演,而是靠极致细腻掌控比赛。第五名:安德烈·米勒 技术特点:节奏大师 / 背身脚步 米勒没有身体...